做科研迟早要会的三种能力……
如题,今天我们聊一下做科研的几项关键能力。
一、说人话
在前天的文章同样是做测序,为什么人家能发Nature?中,在整理了文章的套路后,Nani同学留言说“急需复合型人才,2合1,3合1”,点赞量是最多的,可见大家非常认可这个观点。可是现在学科分工已经太细了,每个领域的竞争都非常激烈,道理我们都懂,复合型人才很重要,可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在多个领域都处于前5%?能做到的绝对都是凤毛麟角,无一不是天才,比如达芬奇,大部分都出现在知识爆炸前的时代;对于我们这些智商毅力都一般的人,积累10年在一个领域里面做到前5%已经极其不易了,再花十年在另外一个领域做到前5%几乎不可能,所以现在是退而求其次,比如老罗是“在说相声的里面最会卖手机的,在卖手机的里面最会说相声的”,这叫跨界,科研上咱们叫学科交叉。
比如有的朋友是做纳米药物的,首先合成纳米材料然后载药看对肿瘤的杀伤效果,这就涉及到几个领域,当然不可避免的对机制研究较浅;同样的对于大家来说,一个基础医学的课题至少要三部分技能:临床、基础、统计(包括医学统计和生物信息学),可是有几个人能把这三部分都做的很好的?所以,3合1应该是三个团队的组合,或者说一个项目需要这样的三个团队来参与,这也是我们常常看到一篇大文章有几个单位的团队参与的原因。
下面问题来了,有了这三个团队,每个团队有各自的专业领域,沟通怎么办?所以,这里说的是很重要的一项技能——人话翻译机。罗辑思维CEO脱不花的签名就是人话翻译机么,因为有时候沟通起来太困难了。比如什么样的临床医学问题适合转化为基础医学问题?怎么看懂各种大数据(公共数据库也好,自己做的大样本测序、芯片数据也好)并用来说明自己要研究的问题?我们自己认为说的好没用,别人明白你在说什么才行,相信马云和俞敏洪当老师的经历对于他们的成功不是没帮助的。这一点上,我们发的微信内容也要感谢大家的建议,尽量让大家看懂。所以,说人话很重要。
二、讲故事
在以前我们写的文章为什么说不想做编剧的科学家不是好医生?(上)中我们说过这个问题,因为写文章、写标书、做PPT汇报等等这些科研工作基本上就是讲故事。比如写基金申请书其实就是要讲一个故事来跟基金委要钱,所以要把原因说的理直气壮,至少让自己和专家信服。就如同讲一个赤壁之战的故事,大背景讲董卓之乱、曹操、袁绍官渡之战,然后讲到要与曹军对战,这是问题,解决曹军后三分天下,这是意义;诸葛亮舌战群儒致使孙刘联盟,这是基础;蒋干盗书、庞统献连环计等这是执行计划;最后才是诸葛亮借东风,所以咱们也要说的有理、有利、有节,让专家有代入感,最后不资助咱都不好意思。做到了,就可以问金主:
三、偏执狂
细节是魔鬼,有时候处女座+偏执狂也不全是缺点,至少对于写材料是这样的。文章的拼写错误、中英文符号、大小写,标书的排版、错别字、翻译等问题都会导致我们的材料被直接毙掉。所以我们做科研还是要偏执狂一些,毕竟
说人话、讲故事和偏执狂,目的就是让别人帮我们的成本更低。小张与大家一起共勉。
That's all. Thank you!
请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“小张聊科研”。
关注后即可获取《科研修炼手册》1.0、2.0和3.0。